找到相关内容2796篇,用时35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梵网经》菩萨与《优婆塞戒经》大乘比较(下)

      三、《优婆塞戒经》的大乘特点   《优》是唯一的一部专讲在家居士菩萨的戒经。它有以下几个相对不同的特点:   1、作为诸戒受持基础的大乘。如此经中所说,它对于在家居士菩萨的定位不一样:“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

    觉灯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22252579930.html
  • 异地受菩萨实录——截断仓促妄相 换来诗意人生

      异地受菩萨实录——截断仓促妄相 换来诗意人生   文:地儿   在异地工作,请了个短假,与在中国结识的佛友到湖北黄梅县四祖寺受在家菩萨,在寺院呆了五天。回到河南住处后,独自呆在...波流散静谧的夜空。比丘和受菩萨的居士们衣装整齐,三三两两穿过灰蒙蒙的林子,在沉稳安详的歌唱声里,逐个在大殿礼拜。   密集的叫板击打声响了,所有的人,集会在大殿,敲起法鼓,大罄,引罄,唱诵佛号、经咒...

    地儿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9403889274.html
  •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发心之对观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发心之对观  朱熹的“居敬”概念与菩萨的“发心”之对观──浅论道德实践的基础  王惠雯   壹、前言:  本文主旨拟在比较、对观:朱熹“居敬”的涵养工夫理论所透显  的道德实践意义,以及大乘佛学阐扬菩萨的前行基础一“发菩提心  ”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同异性。此一研究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希望能  够呈现二者的理论思维特色及责践意义;一方面希望突显其间的共通  性,以开展彼此...

    王惠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0571322.html
  • 丹霞山别传寺举行三皈五戒菩萨的传授法事活动

      据丹霞山别传寺报道:2006年11月9日(农历九月十九),恭逢佛教中传统的观世音菩萨出家日,广东丹霞山别传寺于大雄宝殿隆重举行三皈五戒菩萨的传授法事活动。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

    【佚名】

    |法事|

    http://www.fjdh.cn/bnznews/2006/11/0651156425.html
  • 从三聚净戒论菩萨的时空效应(1)

    ----------------------- 1 页 菩萨是声闻律仪戒以外的别解脱,乃是大乘佛教为 菩萨所设。声闻共有三归、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在家佛教徒仅受至前三种,出家佛教徒则可受至第五种。菩 萨戒不属于声闻律仪,所以在家人亦得受持;...

    释圣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3446264.html
  • 菩萨和密乘,时时观察随犯随忏

    可见,大德时时以清净心对治也。   阿底峡尊者云:“我受比丘还觉易于受持,从未犯过,及受菩萨,因知此为心戒,较难守护,及受密乘,则更时时观察,随犯随忏,且随带曼达盘,发见违失,即时坐地修忏,不...

    西藏根桑泽程仁波车

    |心戒|戒律|密乘|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3/2235138805.html
  • “皇帝菩萨弟子”开创了“贞观之治”

    “皇帝菩萨弟子”开创了“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佛教  1、深刻的烙印,特殊的关系  唐太宗的少年时代,佛教的影响已经广泛地渗入到各阶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李氏这个大贵族家庭也不例外。公元六...加深了他对佛教的感情。由此可见,他在登位之前就和佛教僧侣交往密切,视其为师友。  2、共法鼓而同宣,与梵音而俱远  唐太宗虽然也提倡道教,但他曾多次表白自己对佛教的信仰。自称“皇帝菩萨弟子”,发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74261322.html
  • 梵网经菩萨之杀戒(圣一法师讲)

    改邪归正,何况菩萨化利众生,以慈为本,一切众生,包括人畜,皆知贪生怕死,若断彼命,便失本慈,且怨恨不忘,累生酬报无已,又如何度彼? 佛言,若佛子。   受了菩萨,将来必得成佛,现在是佛子。 若自杀...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而反自恣心快意...

    圣一法师讲

    |戒杀|杀生|

    http://www.fjdh.cn/article/2010/08/18333325504.html
  • 山东省青岛市湛山寺传授三坛大之正授菩萨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740)this.width=740" bo...

    佚名

    |比丘|三坛大|

    http://www.fjdh.cn/bnznews/2008/10/12275030055.html
  • 正觉精舍答:未受菩萨戒者,可否研读菩萨经典、论疏?

    未受菩萨戒者,可否研读菩萨经典、论疏? 正觉精舍答:可以,然不可参加诵戒。

    正觉精舍

    律学释疑

    http://www.fjdh.cn/fjask/2007/07/21120811128.html